1、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,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。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黄鹤楼送别》教案4篇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(相关资料图)
2、 教材分析
3、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。它是一篇“文包诗”体裁的课文,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这首诗的创作情境。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,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,诗文对照,情景同现,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。
4、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,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,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;走进故事,走进古诗,走进名著,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。
5、 学情分析
6、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,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,如:边读边想,边读边做批注,体会句子含义等。学生想象力较丰富,能通过自
7、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。但思维的深刻性、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。
8、 教学目标
9、 认知目标:认知目标: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,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,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。
10、 能力目标:能力目标: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、背诵古诗。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。
11、 情感目标:情感目标: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。
12、 教学重点和难点
13、 借助课文语言,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14、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。
15、 教学过程
16、 (一)、读课文,轻轻走入离别之境
17、 这节课,我们继续学习25课,齐读课题。
18、 课文写谁送别谁?板书:李白 孟浩然
19、 打开课本,快速浏览全文,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?
20、 “依依惜别”你是怎么理解的?指导读。
21、 (二)、抓文眼,初步感受惜别之情
22、 现在,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,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。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。
23、 看大屏幕,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。“藏”的什么?既然是藏,愿意让对方知道吗?从哪个词知道的?谁能读出这种情感。
24、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。
25、 (三)、品语言,深层理解深厚情谊
26、 不忍别,终须别。终于,李白举起了酒杯说——
27、 出示:“孟夫子,您的人品令人敬仰,您的诗篇誉满天下。自从我结识了您,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。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,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,就请您满饮此杯吧!”指名读。
28、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,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?
29、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。
30、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。
31、 岸边杨柳依依,江上沙鸥点点……(师背第四段)指名生读。
32、 同学们,知道什么叫“伫立”吗?“依然伫立”呢?
33、 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。
34、 (四)、扣诗眼,升华感悟离情别意
35、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"心情,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——
36、 出示诗。 题目中“之”是什么意思?诗中的“孤”呢?
37、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,升华离别之情。
38、 指导学生读、背诗。
39、 小结升华情感。
40、 教学要求:
41、 1. 精读课文,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。
42、 2. 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43、 教学重点:
44、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,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,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。
45、 教学过程:
46、 一、激趣、导入
47、 大家都喜欢听歌,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:《送别》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,会唱的可以跟着唱。
48、 播放歌曲《长亭送别》。
49、 听了这首歌,你体会到了什么?
50、 是啊,从古至今,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,为离别而落泪,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,有的用歌抒情,有的则用诗来释怀。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,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。
51、 出示古诗: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52、 故人西辞黄鹤楼,
53、 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54、 孤帆远影碧空尽,
55、 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56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?
57、 B 请同学们自读诗,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。
58、 二、讲读课文
59、 你们说的都很好,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,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,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,去送一送孟浩然吧!请同学们打开课本,诗文对照,自学课文。
60、 (一)学生自学课文。
61、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,学习小组讨论解决。
62、 (二)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。
63、 出示句子:
64、 暮春三月,长江边烟雾迷蒙,繁花似锦,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。
65、 A、指名读
66、 B、提问:
67、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?
68、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,还知道什么?
69、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,一会儿远眺,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。
70、 A、提问:
71、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?
72、 是啊,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,让我们一起朗读一、二两节,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!
73、 B、配乐朗读
74、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,时间慢慢地过去,终于,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,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,李白举起了酒杯说(生接读)
75、 孟夫字,您的人品令人敬仰,您的诗篇誉满天下。自从我结识了您,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。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,前往扬州,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,就请您满饮此杯吧!
76、 孟浩然接过酒杯,一饮而尽,说(生接读)
77、 A、思考:从这段话中,你体会到了什么?
78、 B、提问: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、难舍之情?
79、 C、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、手足情、离别情表达出来吧。
80、 D、道不完的离别情,叙不完的朋友谊,让我们举起酒杯,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,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!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,一个演李白,一个演孟浩然,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,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,可以站起来。
81、 E、学生上台表演
82、 知己离别是惆怅的、是忧伤的,但不忍别、终要别。
83、 岸边杨柳依依,江上沙鸥点点。友人登上了船。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,消失在蓝天的尽头。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(教师配图朗诵)
84、 朋友已经远行,从此人海茫茫,天各一方,这一别,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!想到这,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,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85、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送一送孟浩然吧!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86、 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,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,假如你是李白,伫立在江边,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,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?
87、 学生反复诵读、同桌讨论。
88、 三、布置作业
89、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,我们一起来看一看,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。
90、 一、导入。
91、 板书课题,齐读课题。
92、 提问解题。
93、 黄鹤楼在哪里?(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,名胜之一。)
94、 谁送别谁?(李白送别孟浩然。)教师板书:李白孟浩然
95、 教师介绍背景。
96、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,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。
97、 【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:什么是“忘年交”,并板书该词,目的有二:一,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;二,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。】
98、 出示诗句: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”
99、 教师解释。有一天,孟浩然决定“顺江东下,前往扬州”,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“饯行”,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100、 【出示诗句
101、 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”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。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,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“灌输”点儿东西,以丰富学生的内存。我是很喜欢的。】
102、 出示诗句,请学生质疑,并提醒学生:这篇课文是“文包诗”,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。
103、 【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,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】
104、 二、初读。
105、 提出要求。
106、 大声朗读,读通顺,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。
107、 检查。
108、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:饯行
109、 伫立
110、 凌空
111、 远眺
112、 按捺不住
113、 脍炙人口
114、 指名读,齐读。
115、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,互相纠正。
116、 三、再读课文,质疑解答。
117、 提出要求。
118、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,并提出来。
119、 指名逐节朗读,学生质疑,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,相机进行朗读,加深理解。
120、 重点指导:
121、 “饯行”,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;【从字形,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,教学生理解】
122、 “俯临”,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;【结合实际,理解关键字“俯”】
123、 “飞檐”,看图理解;【看图理解,既形象有快捷。课堂上,老师还介绍了:“飞檐”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,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】
124、 “比邻”,联系成语“比肩继踵”的“比”理解;【温故而知新,“习得”就是这样。】
125、 “杨柳依依”,看图想象,说说感受即可;【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,这样的理解多好!】
126、 “沙鸥点点”,画简笔画示意;【方法自然,倘要解释“点点”倒会难煞人,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】
127、 “伫立”,联系上文“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,消失在蓝天的尽头”理解;【联系上下文,恰到好处。】
128、 “脍炙人口”,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,“脍”,指细切的肉,“炙”,有火字低,指烤肉;指导学生写好“炙”字。【对“脍”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,指导写好“炙”,给人的感觉是扎实,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,写得好。】
129、 【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,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,还有理解字词指导,容量不小。方法多样,学生主动学习,自问自答,确有困难处,教师点拨,很精彩。】
130、 【期间,有学生质疑:触动、吟的意思,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。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:“触”是摸、碰,连摸都不能摸,动也不能动,可见情感之深;对“吟”的理解,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。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。】
131、 四、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。
132、 教师提问,读了文章,对于这首诗,你们读懂了哪些?
133、 学生回答。【尊重学生,相信学生。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,学生就会“自能读书”。】
134、 对于较难的“西辞”,教师画简笔画解释。
135、 五、教师配乐范读课文。
136、 教师配乐范读【教师读得有味儿。应提倡教师范读,因为眼下常常看到,老师总是让学生“你能把……读得……”,自己读得很少,即便读了,与学生的读,相差不大甚至不如。试想,如此,怎能影响学生?】。
137、 学生自提要求,选择一个小节练习。【鉴于是高年级,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。】
138、 指名朗读,教师指导。
139、 六、初读感受。
140、 教师提问,读了课文,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?
141、 学生回答。
142、 教师小结:回想当年,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,他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。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。【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。】
143、 七、布置作业。
144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,请他们为你打分。
145、 完成习字帖,写好字,争取得“优”。
146、 【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。简单可行,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。】
147、 我的思考
148、 第一课时干什么?王恒老师做了研究。真实、平实、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。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,体现了我们的追求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: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,相信学生,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、能力加上教师适时、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;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,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,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,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;教师要吃透教材,吃透学生,唯有吃透,才能因材施教、因人施教。
149、 教学要求:
150、 精读课文,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。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,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。
151、 教学过程 :
152、 一、复习引入,初步设疑:
153、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,为谁送别呢?(板书:李白 孟浩然)
154、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,
155、 过渡:为好朋友送别,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,他吟出这样一首诗
156、 ⒊课件出示:
157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158、 故人西辞黄鹤楼,
159、 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160、 孤帆远影碧空尽,
161、 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162、 ⑴自读古诗,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。
163、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。
164、 谈话激趣:同学们有很多疑问,学贵有疑。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,不需要老师讲,你就明白了。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。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。
165、 二、精读课文,引导探究。
166、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。
167、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,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。
168、 ⒉课件出示图片。看图,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?
169、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。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?读读课文,体会一下。
170、 ⒋学生交流(板书 :依依惜别之情),出示句子:
171、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,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,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。
172、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?(难舍难分,谁也不愿意离开谁。)
173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: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,谁也不愿意离开谁,所以(生接读)。(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。)所以(生接读)
174、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。(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。)
175、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
176、 过渡:终于,李白举起了酒杯说(生接读)
177、 ⒈出示句子:
178、 孟夫子,您的人品令人敬仰,您的诗篇誉满天下。自从我结识了您,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。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,前往扬州,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,就请您满饮此杯吧!
179、 ⑴思考:从这段话中,你体会到了什么?
180、 ⑵交流。(敬仰之情,依依惜别之情)
181、 ⑶再读课文,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,依依惜别之情?
182、 ⑷交流。(指导:你通过课外的阅读,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?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<伤感>。)
183、 ⑸指导朗读。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。(演演李白)
184、 过渡:其实,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,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,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。他是怎样宽慰的?
185、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:
186、 王勃说得好:海内存知已,天涯若比邻。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,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。
187、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,天涯若比邻,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。(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?)
188、 ⑵海内存知已,天涯若比邻。这句话,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(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,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。)
189、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?
190、 ⑷指导朗读(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)。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。(演演孟浩然)
191、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。
192、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(指导:注意他们的动作,读熟他们的语言,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)。
193、 ⑵指名表演。
194、 ㈢学习第四、五自然段。
195、 ⒈引读第四小节。
196、 此时此刻,岸边杨柳依依,江上沙鸥点点。孟浩然(友人)(生接读)。他坐的船(白帆)(生接读)。李白(生接读)。
197、 ⒉出示句子:
198、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,消失在蓝天的尽头。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
199、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?(依然伫立、凝视远方)
200、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。
201、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,凝视着远方,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?(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。)
202、 ⑷此时的杨柳、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,有些什么表现呢?
203、 ⒊齐读第四节。
204、 过渡: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,李白内心很激动,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205、 ㈣、学习第五自然段:
206、 ⑴出示并齐读:
207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208、 故人西辞黄鹤楼,
209、 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210、 孤帆远影碧空尽,
211、 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212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?
213、 三、诗文对照,理解诗意。
214、 ⒈指名交流:
215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,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。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。
216、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,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,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?
217、 ⒊师生吟诵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
218、 四、小结并布置作业 :
219、 今天,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,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。
本文[高级伪原创标题]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